時間 | 活動 | 地點 |
---|---|---|
A1 | 【一般論文發表】人工智慧的社會想像 主持人:施琮仁 國立政治大學國際傳播碩士學位學程教授、評論人:曹家榮 世新大學社會心理學系副教授 • 跨文化視角下的人工智慧焦慮圖譜:基於中美社交媒體的混合方法研究 宋韻雅、Qian Xu、Duorong Wang、Qihan Su • 設備蔓延:博格曼與德勒茲對 AI Agent 的組裝理論分析 劉育成 • 當事故發生時:人們對無人駕駛汽車的人機互動與責任想像 冉志杰、劉宜宸 |
409 教室 |
B1 | 【一般論文發表】教育實踐的科技挑戰與反思 主持人:陳宜秀 國立政治大學數位內容學位學程副教授、評論人:李怡志 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助理教授 • 新科技破壞性創新-虛擬人 XR 共學融入教學 彭如淇 • 無法辨識的原創性?生成式人工智慧在學術寫作中的倫理困境與評量挑戰 周慧光 • 比的是數值還是誠信?相似度制度下的倫理認知與策略書寫 周慧光 |
411 教室 |
C1 | 【一般論文發表】品牌的形象建構與情感效應 主持人:黃慧新輔仁大學廣告傳播學系副教授、評論人:游婉雲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助理教授 • 會心「醫」笑:醫師網紅類型與私人自我揭露對品牌代言之廣告效果研究 李華強、遲柏恩 • 可愛即是王道?探討可愛感知對購買意願、情緒與品牌感知之影響-以吉伊卡哇為例 陳雅妮、張雅婷 • 從視覺到聽覺—YouTuber 進軍 Podcast:人類品牌對粉絲平台轉換意願之影響 廖偉捷、盧泓岐、朱靖雯 |
412 教室 |
D1 | 【一般論文發表】音樂的再現與意義 主持人:魏 玓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教授、評論人:蕭丞傑 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系教授 •「千言萬語那麼多,無法說出的難過」——如鯁在喉:知名歌星 AI 人聲「重現與再創作」的用戶動機研析 李晟杰 • 在影像與歌詞之間:台灣流行音樂 MV 中的同志再現策略 歐雅蕙、許瀞方 • 超凡的音樂媒體體驗:探索有意義的音樂對感恩,聯結和慈愛的影響 林顯榮 |
416 教室 |
E1 | ◤專題論壇◥「 臺灣傳播調查資料庫 」三期三次一般民眾面訪成果分享:傳播與生活日常:消費、健康與娛樂 籌組人∕主持人:張卿卿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 評論人:張郁敏 國立政治大學廣告學系特聘教授、俞蘋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副教授、岳修平 國立臺灣大學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特聘教授 • The countervailing effects of digital polymedia use on life satisfaction: Positive stimulation vs. overstimulation 張卿卿 • 分享動機、行為與內容:廣播還是窄播?選擇性分享還是正確性分享? 陶振超 • Insecure island syndrome? Threat cultivation, news diets, and mental health in a polarized media landscape 卓牧融 • Family in media: Examining the network linking individual values,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and family media ideals across gender 林高賢 • 數位健康素養、健康資訊尋求與迴避行為及其影響 林淑芳 |
415 教室 |
時間 | 活動 | 地點 |
---|---|---|
A2 | 【一般論文發表】演算世界中的多重現實 主持人:韓義興 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助理教授、評論人:何俊霆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助理教授 • 提示詞如何協商記憶與真實? 李怡志 • AI 生成新聞中的多重現實:以 Qiskit QNLP 為基礎的量子自然語言處理初探分析 劉榮樺、李思壯、羅世宏 • 模擬使用者點擊行為以量化 YouTube 同溫層形成機制 謝吉隆 |
409 教室 |
B2 | 【一般論文發表】頻譜政策的時代轉向 主持人:陳志成 元智大學資訊管理學系副教授、評論人:葉志良 元智大學資訊傳播學系副教授 • 頻譜拍賣標金對行動通信市場發展之影響-理論回顧與政策展望 劉大溶 • 次世代網路下衛星與行動通信頻譜共用之挑戰與策略初探 王資寧 |
411 教室 |
C2 | 【一般論文發表】新媒體的形式、 演算法與使用行為 主持人:曾淑芬 元智大學資訊管理學系副教授、評論人:孫復威 國防大學新聞學系副教授 • 初探 YouTube 健康頻道使用行為意圖與影響因素:延伸型整合性科技接受模式取徑 李美華 • 短影音觀看動機與影片同質性對資訊處理與持續觀看意願的影響:以旅遊短影音為例 葉芷延、陳楚涵 • 愈滑愈可怕:初探恐怖條漫間白特性對閱聽人情緒與享樂的效果 林韋宏 |
412 教室 |
D2 | 【一般論文發表】休閒文本中的價值與意識形態 主持人:陳雅惠 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副教授、評論人:賴玉釵 銘傳大學影音新聞暨社群傳播學系教授 • 電玩遊戲論述中的(反)政治正確語藝分析:以 Vpin 為工具 李長潔 • 當代心理測驗遊戲作為自我技術:以《愛情色票 The Palette of LOVE》為例 楊珽淯 • 第一人稱射擊遊戲中的權力、性別與暴力敘事 謝志杰 |
416 教室 |
E2 | ◤專題論壇◥「臺灣傳播調查資料庫」三期四次網路調查成果分享:傳播與生活日常—消費、健康與娛樂 籌組人∕主持人:陶振超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教授 評論人:林日璇 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特聘教授、吳齊殷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 媒介接觸與心理彈性之關聯性 汪芸琳 • 大腦外包:人智多工下的 AI 依賴與去技能化 張郁敏 • 社群媒體多工性與食品消費行為影響之關聯研究 游婉雲 • 真實不僅源於揭露自我:追隨動機如何形塑社群影響者的內容策略與影響力 潘令妍 |
415 教室 |
時間 | 活動 | 地點 |
---|---|---|
11:20-11:40 | 年會開幕、會員大會及優秀學生論文頒獎 |
5樓國際會議廳 |
11:40-12:40 | 年會主題活動 I 年會主題演講:New thoughts about old priorities for communication science 講者:Dr. Byron Reeves 美國史丹佛大學傳播學系講座教授、主持人:卓牧融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助研究員 |
5樓國際會議廳 |
時間 | 活動 | 地點 |
---|---|---|
14:00 - 15:15 | 年會主題活動 II 年會主題論壇:From old priorities to new challenges: Rethinking communication research with AI 與談人:Dr. Byron Reeves (史丹佛大學傳播學系講座教授) 張永儒博士(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資訊工程學系教授) Dr. Adrian Rauchfleisch (國立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教授) 主持人:林日璇博士(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特聘教授) |
5樓國際會議廳 |
時間 | 活動 | 地點 |
---|---|---|
A3 | 【一般論文發表】數據驅動傳播新視野 主持人:張艾喆 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系副教授、評論人:劉榮樺 國立中正大學傳播學系助理教授 • 1+1>2?初探社會網絡結構特性與團隊表現:以 NBA 球隊傳球網絡為例 秦昌慈 • 運用機器學習與自然語言處理技術探討新媒體與傳統媒體對閱聽人行為的影響:以YouTube「博愛座」報導分析為例 吳家佳 • 生成式人工智慧在政治微定向訊息中的語言策略與中介角色 謝吉隆 |
409 教室 |
B3 | 【一般論文發表】數位治理與規範建構 主持人:王維菁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教授、評論人:許傳陽 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副教授 • 從歐盟通用人工智慧監管框架的定位淺談台灣應有的人工智慧治理方向 葉志良、紀南沛 • 資料利他制度: 歐盟與臺灣規範之比較 江翊柔、洪貞玲 |
411 教室 |
C3 | 【一般論文發表】資訊操弄與民主挑戰 主持人:傅文成 國防大學新聞學系教授、評論人:許詩嫺 國立臺灣大學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助理教授 • 2024 年巴黎奧運期間社群媒體假訊息之框架與敘事建構研究 吳裕勝 • 台灣首位市議員罷免粉專之留言分析-以 2021 年王浩宇罷免案「罷王團體」為例 劉宥淳、謝宜杰 •「仇恨值」如何形成?走察臺灣大罷免在 Threads 的武器化迷因宣傳 廖凱弘 |
412 教室 |
D3 | 【一般論文發表】迷因與社群 主持人:王孝勇 靜宜大學大眾傳播學系特聘教授、評論人:李長潔 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助理教授 • 迷、迷因與迷因化:社交媒體上粉絲的文化共構過程 柯博晟 • iWIN 事件中 ACG 社群的情感公眾:以 PTT C_Chat 上的討論為例 蕭崇富 • ACG 與二次元:虛擬網路與現實國界的全球化與在地化 梁世佑 |
416 教室 |
E3 | ◤專題論壇◥ 2025 台灣網路報告成果應用 - 數位賦權進行式:科技滲透下的風險與選擇 籌組人:陶振超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教授 主持人:余若凡 TWNIC 財團法人台灣網路資訊中心執行長 評論人:吳齊殷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 認知作戰、數位賦權與公民韌性 施琮仁 • 從風險類型與說服框架探討對生成式 AI 的風險宣導效果:以 ChatGPT 為例 曾懷寬、吳泰毅 • 新聞網紅與民主政治 陶振超 • 短影音使用中的罪惡快感與自我調節機制 陳貞雅、陶振超 • 人工智慧時代下的數位賦能與反思 李怡慧、曾淑芬 |
415 教室 |
時間 | 活動 | 地點 |
---|---|---|
A4 | 【一般論文發表】秩序、失序與新興傳播生態 主持人:李怡慧 國立政治大學資訊管理學系副教授、評論人:蔡蕙如 國立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副教授 • 社群媒介中的宗教傳播新貌:淺析慈濟大愛的宗教敘事與信眾社群 陳延昇 • 線上公共領域的失序:傳播者、平台特性與公民媒體認知對網路不文明行為的交互作用在台灣的探討 林駿棋 |
409 教室 |
B4 | 【一般論文發表】數位素養與教育創新 主持人:李明穎 靜宜大學大眾傳播學系教授、評論人:許文宜 國立海洋大學共同教育中心博雅教育組助理教授 • 數位孿生在教育研究中的應用潛力:一個方法論轉向的構想 吳明錡 • 台灣民眾資料素養發展之研究:資料導向決策觀點 徐也翔、黃采瑛 • 中小學課程媒體素養的演變及其意涵 李森永 |
411 教室 |
C4 | 【一般論文發表】訊息效果與世代間科技溝通 主持人:唐大崙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副教授、評論人:吳泰毅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副教授 • 新聞報導中的無罪推定警語:預防接種理論探討提示警語位置與案件嚴重性對有罪判斷的影響 蕭孟菱 • 名人效應對閱聽眾留言之行為比較研究:以「13 歲女孩販賣職棒球員簽名球」為例 廖品惠、李芯靚 • 世代間科技互動與溝通行為之探討:以社會資本轉換為理論架構 林哲玄、何貫綸 |
412 教室 |
D4 | 【一般論文發表】數位時代的女性再現與文化實踐 主持人:陳維平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副教授、評論人:康庭瑜 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副教授 • 數位時代的女性向文化消費:線上社群中的受眾多元性與偏好模式研究 蔡斯昀 • 性別與數位平台:TikTok 上女性創作者的觀看互動與視覺策略 歐雅蕙 • 從《小婦人》到《她們》:當代女性主義視角下的經典文本再敘事 陳嬿如 |
416 教室 |
E4 | ◤專題論壇◥「臺灣傳播調查資料庫」三期三次經驗取樣研究成果分享 籌組人/主持人:張卿卿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 評論人:賴至慧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特聘教授、黃紀 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講座教授 • 比上不足比下更幸福?Instagram 限時動態使用型態與主觀幸福感 王紹蓉 • Multilevel Latent Classes of Digital Interaction Between Emerging Adults and Their Mothers 林高賢 • 手機上的新聞接觸與影響 俞 蘋 • 人格如何調節社群媒體使用與自尊間之動態關係 羅仕宇 |
415 教室 |
Time | Event | Location |
---|
議程公布如下,敬請參考;惟初稿中仍有部分資訊尚未定案,或有可能修正與調整,請密切留意更新版本。